谈谈土音格的产生

谈谈土音格的产生 关山 土音格是潮汕谜界的独创,自它问世以来,都深得一些颇喜制作土音谜的谜人的青睐。虽然加挂土音格的土音谜作品不是很多,但一些炙烩人口的作品不胫而走,为谜界圈子里所津津乐道甚至流传至民间。有心人鄞镇凯先生为此还专门著书《潮谜

谈谈土音格的产生


关山

 

土音格是潮汕谜界的独创,自它问世以来,都深得一些颇喜制作土音谜的谜人的青睐。虽然加挂土音格的土音谜作品不是很多,但一些炙烩人口的作品不胫而走,为谜界圈子里所津津乐道甚至流传至民间。有心人鄞镇凯先生为此还专门著书《潮谜评析八百则》,里面收录评析了115 则土音格谜,让土音格谜也登上“大雅之堂”。自此土音格谜首次见之于厚厚的专著之中,推介于世人,流传于后世。
土音格始创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它的产生可以说是潮汕灯谜界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举。有了土音格,改变了原来一些以潮汕方言土话作谜底而不加挂谜格的情况,也纠正了一些把土音谜错标加为白头、玉带、粉底、梨花等谜格不恰切的现象。有了土音格,能更方便猜射,使猜射者知道此谜谜底必须是潮汕方言土音,可能是有音无字或有音而其义己变。当然,一个新谜格的产生,並非易事,需要谜家不断探索,需要长时间的运用和实践,更需要得到谜界的普遍认可。土音格出现,有它的历史过程。
据我所知,创设土音格的是伍学恒先生。
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5年初,那时灯谜创作第一是政治标准,第二才是艺术标准。汕头市工人文化宫业余灯谜组(以下简称为灯谜组)组长张石侬(恨石)对各位组员的谜稿都要进行审核,主要是政治审核,内容不能有“封(封建)、资(资产阶级)、(修正主义) ”的东西,没什么政治性问题的才能悬猜。一些虽然没什么政治性问题的,但被认为是低级趣味的也不行。当时灯谜组成员制谜都是小心谨慎,生怕犯政治错误,谜语缺乏诙谐轻松活泼的一面。喜欢搞点改革创新的灯谜组组员伍学恒可能觉得谜语太正儿八经不好玩吧,偶尔也弄点轻松活泼的谜儿出来,如“布头不足   猜一昆虫 ”,当时他尚未设定出土音格,只在谜笺上标写“谐音”二字,谜底猜为“铰纸8(蟑螂)”。此谜被猜中之后,台下笑声不断,连站在谜台上的张石侬也禁不住一手捂着嘴巴笑。因为伍学恒的谜笺是自己写的,此谜没有随谜稿送审,便自作主张写了出来。但如果当时送审,有可能过不了“低级趣味”这一关。隔天(星期天)谜组成员聚会时胡寄云说伍学恒此谜在谜笺上标明“谐音”二字欠准确,因谜底两字都写不出字,谐什么字的音啊?大家都觉得有道理。胡寄云可以说是一个谜语评论家,解放前其《怀蝶室谜话》长期在汕头报纸上连载。张石侬当时也说此谜通俗有趣,但这种谜不宜太多,以免低俗化。一谜投石问路,群众反映不错,组长也没有大批评,伍学恒其后把“谐音”改成“土音”,作一谜“走向光明    土音   猜家用物一”,谜底为“奔缸(奔光)”。想不到一个新的谜格——土音格就这样让伍学恒创设出来。由于“土音”两字定得非常准确(古代一些志书称方言中有音而无字的为土音),灯谜组里再也没有什么异议,“土音格”以后便使用下来。
1976年2月1日至2月2日(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三),汕头市工人文化灯谜组应澄海县隆都人民公社的邀请,派出了张石侬、胡寄云、邱振宗、伍学恒和我一起到隆都进行城乡灯谜交流。谜会设场于后沟村(当时称为大队),谜会是正月初二晚上在一个很大的祠堂里开猜,当时乡下没有电灯,用很多汽灯照明。后沟村连同周围村子里喜欢灯谜的村民和看热闹有几百人挤在谜台前,那场面,对比着汕头工人文化宫灯谜台下那二、三十人冷冷清清的场面,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晚上第一场谜会是隆都谜友主台,由于是春节,每个猜中第一则谜的,都奖给大吉(潮州柑)一对,以后再猜中的奖品有香烟和小日用品等。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这可算是厚奖了,所以猜射非常热烈.。隆都的谜作可称是雅俗共赏,谜面大多数都比较典雅,但难度不是很大,很适宜农村多数人猜射。隆都谜友的谜作也很多,上谜毫不吝啬,有谜被人猜走更是得意(可能当时农村谜事不多,所制之谜积压,有人能猜其谜算是能赏识自己吧)。谐音类的谜,有白头、玉带,粉底,梨花等谜格。加挂这些谜格的谜,谜底都比较文雅。但有一些谐音类的谜,谜笺上没有标写任何谜格,谜底却都是潮汕方言音,一些是有音无字,如“惟解漫天作雪飞,猜农事一”,谜底为“柳番葛”。潮音“柳”是“挖”的意思,有音而无字,“葛”谐音为“刮”,有音有字可谐。这类谜还有一些谜底是有音有字,但其义已变,如“狂飊卷起黄尘埃,猜饲料一”,谜底是“番葛藤”。“番葛藤”谐音为“风刮尘”,“番谐音为“风”,“藤”谐音为“尘”,都是有音有字但其义己变。这类潮汕方言谜,谜面很典雅,谜底较粗俗,但很紧扣谜面,又很贴近生活,谜趣十足。这类谜语一被猜中,都会引起谜台下的一片笑声。但这种谜没有一个界定的标准,由于谜面没有标注任何谐音类的谜格,猜射者只能在意会中去大胆设想,或许从谜目还是那个地方看出破绽才能猜中吧。总之,谜底用潮汕方言音并且粗俗就是这一类谐音谜的特点。可能隆都人都“心有灵犀一点通”吧,这类没加挂任何谜格的潮汕方言谜很多都被猜中,。那晚第二场谜是由我们汕头工人文化宫灯谜组主台,可能是对我们的谜路不熟悉,也可能我们那四平八稳的创作原则缺乏生动活泼,场面不够热烈。因为当时我们代表汕头市,伍学恒那些被视为有些“俗气”或“低级趣味”的土音格谜当然不敢拿出来。
2月2日(初三)上午,在和隆都谜友进行谜艺交流座谈时,我们对隆都谜艺给于充分的肯定。伍学恒在会上还谈到隆都谜友那些没标明谜格的谐音谜很有谜味,粗底文面,比他的好,很值得学习。但这些谜没标明谜格,增加了猜射的难度,他在汕头诸如此类的谜都标明“土音”。隆都的谜友解释农村这些用潮汕土话作谜底的谜,一向来就没有标明谜格,汕头有加标“土音”,这样很好,应该向汕头的谜友学习。可能会后隆都谜友所编印的《隆都会猜谜集》采用了伍学恒的做法,对这类“粗底文面”的谐音类谜都标明“土音”两字。
在这里还要再说明一下,当时汕头市工人文化宫灯谜组内部,对土音格谜的创作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邱振宗、陈镇权、胡寄云等多数老谜人从不制作土音格谜,並认为作为汕头地区中心城市的汕头谜应崇尚高雅,要正宗,不宜制作这些俚俗的谜语。此外,汕头市工人文化宫所出版的谜刋也没有刋登过土音格谜,除灯谜组多数老谜人认为土音格谜“不登大雅之堂”的原因外,作为与外地工人文宫交流的书刋,刋登土音格谜的确也不合适。由于没有留下有关土音格谜的文字资料,所以造成后人在研究土音格谜时以为汕头市当时没有使用土音格。至于有人提出汕头市工人文化宫业余灯谜组1977年1月编印的《灯谜知识浅谈》中有“现在农村常用一个谜格叫土音的,是以本地方言为主,读起来无字可写应与梨花格有所区别”,而认为土音格当时汕头市还没有,而是在农村先出现的这种猜测是不当的。虽然当时灯谜组大多数人不认许土音格谜,但也有少数人也制作为数不多的土音格谜。因为未能得到整个灯谜组的认同,所以陈镇权、伍学恒在灯谜学习班讲解谜格时,不敢说土音格在汕头市文化宫灯谜组里使用,而是说只在农村使用,对土音格谜只作附加的简单介绍。这个简单介绍是伍学恒出于对土音格谜的偏爱,而努力争取才能见诸于灯谜学习班的讲稿里的。我们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在那个不很正常的年代,一些人是不敢讲真话的.,一些真话也不能随便讲。所以说,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字资料,,有些文字资料也只是仅供参考而已。不信你看:1989年汕头市工人文化宫编印了《灯谜手册》,里面由陈镇权撰写的《谜格》一文,再也没有片言只字提到“土音格”。难道当时汕头市灯谜没有土音格?非也,当时正是土音格谜由汕头向澄海、潮安(庵埠、彩塘等)、潮阳等地铺开,各地谜人也制作有趣味的土音格谜,八十年代后期,正是土音格谜制作的兴盛期。
土音格虽然设置了,而且多年以来潮汕灯谜界都在使用,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使用标准,所以当前对土音格的使用还比较混乱。鄞镇凯先生已经给士音格谜定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它以灯谜的创作手法成谜,谜面语言以标准音规范化,加注‘土音格’,谜底以方言音别读或别解释义(很多谜底有音无字)。”那么,一则谐音类的灯谜,在什么情况下要标明土音格?什么情况下不该标明土音格而应标为其它谐音类的谜格(如梨花、白头、粉颈、玉带、粉底……等谜格)?这些如何规范地使用土音格的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进行深入探讨的。

 




「还没有人打赏,我来支持一下」

谜材网

真诚打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谜材标签: 潮汕 谈谈 土音格 产生 关山 谜界
 编辑整理:谜材网 www.cdengmi.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时间:2012-02-29 08:30
 阅读 

 微信公众号:谜材网(cdengmi)
 版权声明:任何转载及复制,请注明谜材来自谜材网//不注明出处,谢绝一切转发及复制,请尊重整理人员的辛勤劳动!
 转载及复制,请注明出处!谜材网
 本文链接:http://www.cdengmi.com/dengmi/dmzl/1000.html

顶一下[1]

踩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