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灯谜应严格区别

一说到猜谜,一般都说谜语,而殊不知灯谜研讨中谜语与灯谜之别。

    一说到猜谜,一般都说谜语,而殊不知灯谜研讨中谜语与灯谜之别。这次全国谜语、灯谜大会,是两者分别举办的,因此有必要说说两者的实质和区别。关于此题,郭少敏先生从普及角度做了简洁而精辟的论述。恰好笔者也在整理这方面的内容,本文用先说谜语后说灯谜的顺序来说说两者的实质和区别,让对灯谜感兴趣的而且有一定能力的群众做深入的了解,作为对郭文的呼应。错误之处请不吝赐教,好在博文可以随时修改纠正。
 
 
一、说说谜语


      谜起源于隐语,或称廋词,闻一多把它和比喻相比较:“喻训晓,借另一事物来把本来说不明的说得明白些;隐训藏,是把本来可以说明的,说的不明白。”很生动地道出了隐语的定义。
    隐语在春秋时代常用作进谏、游说。如“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故事,《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楚庄王莅政三年不理政事,日夜作乐,并下令“有敢谏者,死无赦”。一位大臣右司马,“与王隐”,就是要和楚王说一隐语。他说:“土山有大鸟,三年不飞也不鸣,不知是什么鸟。”王曰:“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半年后,亲自听政,兴利除弊,举贤罢佞,国家大治,不久,遂霸天下。《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一鸣惊人”也有相同之事。不能犯颜直谏,能用以说王者,“隐”也。
    这些故事流行于上流社会,而民间则流行着谜语,成为百姓劳动生产之余的娱乐交往。民间的谜语与歌谣相伴。黄帝时代的歌谣《弹歌》就含有谜语的因素:“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是古“肉”字。这是一首猎歌,说切竹制弓,飞出泥弹,“逐宍”暗示猎取禽兽。再如《周易》记载商代歌谣:“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实”表示疏松,“刲”是刺杀或割取的意思,隐藏了一对青年夫妇割羊毛的情景,更像是今日的谜语了。
    谜语还用作老百姓对封建统治者乱世欺民敢怒不敢言的反抗和诅咒。如东汉末年军阀董卓带兵进入洛阳都城,废少帝,立献帝,专横朝政。京师一带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谜中含有董卓的名字,并暗示了董卓将要垮台的结局。
    我小时候母亲教我“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栽到地底下”、“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着白胖子”、“四四方方一座城,鸡子一叫它就明”。第一个谜是胡萝卜,谜面却是红公鸡;第二个谜是花生,谜面却是房屋里住着胖人;第三个谜是过去农村的白纸糊的窗户,谜面却是方城。我在上小学时,语文课本上就有不少谜语,如:“磐石转转而不颠,路途遥遥而不远,雷声隆隆而不雨,雪花飘飘而不寒。”谜底是一种劳动“磨面”,没有“磨面”而磨面自在其中,猜中使人顿感无穷乐趣,这就是“隐”的魅力。
    “谜”字的出现是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谜,隐语也。从言迷,迷亦声。”隐语非常广义,解放前地下工作者接头暗号以及交换情报,常用隐语。如某电视剧地下工作者说“娘家来人了”,就是表示组织派人来了。由上看来,隐语的灵魂就是“隐”,不“隐”无以成事;谜语的灵魂也是“隐”,不“隐”不成谜语。“隐”虽然并非谜语的专利,但不影响谜语的灵魂就是一个“隐”字,谜语是从隐语分离出来的民间艺术,虽然同是“隐”,却有其它艺术形式所不可取代的特点。
    谜语是对谜底物或字形象的描摹,常通过比喻、拟人等种种手法表现,而将谜底隐藏起来让你猜。谜语是口头创作、口头传播,常常是歌谣形式。它除了隐而不要求别解,但却也有别解的作品。如:“我有一张琴,琴弦藏肚里,有时马上弹,弹尽天下曲”(木工工具一),谜底是“墨斗”。形式就是通常的比喻手法,而最末一字“曲”字,既表示乐曲的“曲”,与谜面对应;同时表示曲直的“曲”,说出了墨斗的作用,与谜底对应。这应该叫做“别解”吧。
    还有一例。从前一位渔家姑娘,在船上唱起了渔歌:“忆当年,绿荫婆娑,自入郎手,青少黄多。捱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折,莫提起,提起时,泪洒江河。”姑娘讲了自己心酸的过去,并对结识的渔郎说这是船上的一件用具。渔郎经过思索,猜出是“竹篙”。一语双关,关键的别解是“提”字,既表示提起竹篙的“提”
,又表示提起往事的“提”。   

    谜语到了文人手里,用文义入谜,文字示人,就成了灯谜,不仅“隐”更加严格,以至于谜面的任何一字不能在谜底出现,同时主要诉诸别解。谜语和灯谜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谜语主要是形象思维,那么灯谜主要是逻辑思维,当然两者互各有之,下边再讲灯谜。

 

二、说说灯谜

    

    上一篇《说说谜语》说了谜语的起源和定义。“谜语”这个名称比较容易理解,谜语是口头创作、口头传播,本篇说灯谜,但“灯谜”这个名称就不那么直观了。灯谜表面意思与灯笼有关,是元宵节将谜笺挂在灯笼上供猜的,猜中了还有奖品。但其内涵已与谜语迥然不同。谜语是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以歌谣形式表现内容,而灯谜则是文义入谜,从同义词的集合中选出歧义表现内容。我们先举两个例子进行对照。以“蝉”的俗称谜底“知了”为例:
    谜语:有翅没有毛,飞得没多高,一到大热天,躲在树上叫。
    灯谜:晓得

    谜语从外部特征猜“知了”,灯谜从文义猜“知了”,后者不面向事物本身,而是面向谜面的文义解释,并转为谜目要求的内容:“知道了”,从而“知了”。这样,“知了”既是“晓得”,又是“蝉”,产生歧义,造成别解。谜语还可以猜别名 “蝉”,灯谜就不能猜“蝉”,因为“晓得”和“蝉”是没有关系的。 
又比如谜底是“春联”:
    谜语:姐妹两个一身红,各人言语不相同,过年总爱门前站,一个西来一个东。
    灯谜:闰三月
    灯谜谜面中的“三月”是“春暖三月”的“春”,“闰三月”是再加一个,两个“春”连在一起,不就是“春联”吗?与上例相同,“闰三月”只能猜“春联”,不能猜“对联”、“楹联”。
    同是字谜,谜语和灯谜也不同,看谜底“捌” :
    谜语:有一个字实在稀奇,里边唱着四台大戏。第一台“武松打虎”,第二台“王婆骂鸡”,第三台“霸王举鼎”,第四台“宋江杀惜”。
    这个谜语需要解释。“武松打虎”用“手(扌)”,“王婆骂鸡”用“口”, “霸王举鼎”用“力”, “宋江杀惜”用“刀(刂)”,合起来谜底是“捌”。
    灯谜:分手就等于离开
    “分”去“手(扌)”字是“别”字,其意“等于离开”。了解这些灯谜已经达到了初级水平,常见灯谜比以上这些举例要复杂些,为人常道的有四大谜体三十八法。现在继续说灯谜历史。
    灯谜和谜语是姊妹艺术,但灯谜相对较晚。最早的符合灯谜要求的要算东汉,书法家蔡邕在孝女曹娥碑背面题写了八个字:“黄娟、幼妇、外孙、齑臼”。“黄娟”是染色的丝,合为“绝”;“幼妇”是少女,合为“妙”;“外孙”是女儿的子,合为“好”;“齑臼”是捣腌菜的石臼,有辛味,古称“受辛”,合为“辤”,今简体字为“辞”;连读就是“绝妙好辞”是称赞碑文的。这里包含会意、离合,也是物谜向文字谜的过渡。同一时代,文人孔融做过二十二句、八十八字的谜诗,谜底分别是“鲁国孔融文举”,限于篇幅,只举第一个字:“渔夫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寺乃张”,意思归纳为“渔”去“水”得“鱼”、“时(時)”去“寺”得“日”,合为“鲁”,这已经是离合谜了。
    真正和“灯”有联系的是在宋朝,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大事张灯庆祝太平,有人把谜条贴在灯上猜着玩,“灯谜”一词也就诞生了。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很会做谜,如:“目字加两点,不作贝(貝)字猜”,是“贺(賀)”字;“贝(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是“资(資)”字。巧妙地把现在所说的抱合字参加组合了,运用了别解。善谜的文人名家很多,苏轼、秦观、黄庭坚、蔡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明、清两代是灯谜的鼎盛时期,如明代大书画家、文学家徐文长,有谜:“二画大,二画小”猜“秦”字,“大、小”二字都参加组合了。“先写了一撇,后写了一画”猜“孕”字。他还有成句谜“何可废也,以羊易之”,猜“佯”字。文出于《孟子》。灯谜到清代更加普及,从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可见一斑,皇妃贾元春特遣小太监掌灯送谜到贾府供姐妹们赏玩,薛宝琴作了十首怀古诗,每谜一物,因没有谜底,200年来“红迷”猜个不停。其它名著《镜花缘》以及曲艺作品等也不断有猜谜情节。
    清末民初,灯谜达到高潮,开始由字谜转向词语,谜体、谜法多样化,复音词、多字词入谜,谜类丰富,谜格达400多种,谜材扩大,谜人谜社大量涌现,谜书、谜刊层出不穷,灯谜大家人称“谜圣”的张起南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灯谜的繁盛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灯谜作为传统文化大加推广发扬,出现了许多大家。如当代已故灯谜大师柯国臻先生自幼钻研灯谜,出了不少成果,提出了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著有《灯谜100法》,总结有《柯国臻谜论》等,同时创作了不少好谜。当今谜界泰斗郑百川先生著书立说,制谜盈万,《灯谜选注》、《百川谜薮》、“谜病例话”成为大家学习的经典。科技进步到了网络时代,灯谜的发展更是蓬勃高涨,新秀辈出,佳作累累,这方面大家都熟悉了。




「还没有人打赏,我来支持一下」

谜材网

真诚打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谜材标签: 谜语 灯谜
 编辑整理:谜材网 www.cdengmi.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时间:2019-10-24 08:12
 阅读 

 微信公众号:谜材网(cdengmi)
 版权声明:任何转载及复制,请注明谜材来自谜材网//不注明出处,谢绝一切转发及复制,请尊重整理人员的辛勤劳动!
 转载及复制,请注明出处!谜材网
 本文链接:http://www.cdengmi.com/dengmi/dmzl/2177.html

顶一下[1]

踩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