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钟谜的猜制

(一) 诗钟谜的特色是什么?可以概括成简单的一句话:诗钟的形式和灯谜的内涵。只有认识和掌握了这个特点,才能更好地撰制和猜射诗钟谜。 诗钟谜这一名称,最初是在韩英麟编撰的《增广隐格释例》中出现,所举的具体例子是: (古美人名)绿珠 (昆虫名)梁山伯 石面

(一)

诗钟谜的特色是什么?可以概括成简单的一句话:诗钟的形式和灯谜的内涵。只有认识和掌握了这个特点,才能更好地撰制和猜射诗钟谜。

诗钟谜这一名称,最初是在韩英麟编撰的《增广隐格释例》中出现,所举的具体例子是:

(古美人名)绿珠 (昆虫名)梁山伯
石面苔痕花上露 桥头峰影雪边人

先从形式上看,谜面是七字联句,无论是平仄或对仗等方面都符合诗钟的格式;每句也有一题目,宛若分咏诗钟,但在这里题目却是谜底,相应地也附有谜目。再从内容来看,它就和分咏诗钟有些不同了。上句题字“绿珠”是晋·石崇的小妾,但咏句与本事无关,而是以“石面苔痕”扣一“绿” 字,以“花上露”扣一“珠”字,二者合而成绿珠而切题。下句题字“梁山伯”是一种蝴蝶的名字,也是民间爱情传说“梁祝哀史”中的主角,咏句亦与这些无关,是以“桥”扣“梁”,以“峰影”扣“山”;再以“雪”扣“白”加“边人”而成“伯”,从而切合了题意。

此谜见于《百家隐语集·燕泥香馆谜稿》中,应可算是开诗钟谜之先河了。作者马步瀛,号百川,生平不详,但从集中谜底及谜面内容看来,很可能是清末民初宦游后退居林下的文人。《燕泥香馆谜稿》中可以称为诗钟谜的制作颇多,大多是每句扣一题,将题字分别从形意上进行描述,会意、拆字、象形并用,都是标准的谜法,诸如:

 春秋配 落落乃不合之词
燕来燕去成双偶 花谢花飞话别离

题字 “春秋配”是戏名,以“燕来燕去”扣春和秋,并配“成双偶”;而题字“落落乃不合之词”是《幼学》中的一句,花既谢落花又飞落,话又是别扭乖离,当然“乃不合之词”了。

《燕泥香馆谜稿》中也有以一题分成两截,再以联句的上下比分别扣合之作,但数量较少,如:

(食物)杏仁茶
龙井一壶相对啜 古梅半树卷帘看

上比以“龙井一壶”扣“茶”,“相对啜”是二人合成“仁”字;梅的古体字为“槑”,其半是“呆”,最后的“卷帘看”有两重作用:先是将“呆”卷成“杏”字,再将全句“茶仁杏”卷成“杏仁茶”而切题。

与北派谜相似,诗钟谜也经常在谜面中表明所使用的谜格,上面的例子就是用“卷帘看”三字显示了此谜要用卷帘格。上期的《与众乐乐》中亦有一例:

下楼将娶偷香女,解带如逢窃玉人

“下楼”与“解带”都是格的名称,也就是说上比要用下楼格,而下比则用解带格。上比的谜底是“八大王”,下楼而成“大王八”,娶了个偷香女做老婆,此人不想做王八也不行;下比的谜底是“妾击贼”,解带后成“妾贼”,分别与“如”及“窃玉人”扣合。 


(二)

本来准备按序继续写民国初期诗钟谜的创作发展情况,突然产生了一股冲动,想先说说自己对这种格式的一些看法,想到就做,也不想另改题目,敬请阅者谅解。

我对诗钟可说是“情有独钟”,明知这是一种日薄西山的文学形式,用一句陈以鸿先生在《雕虫十二年》书里的话,仍对此“提倡不遗馀力”。爱屋及乌也对诗钟谜产生了兴趣,到处找资料进行探究,并且也制作了近百条,主要是以聊目为题,有合咏一题,也有分咏两题。值得高兴的是,已引起了陈岳桐、陈楠和吴礼龙三先生的兴趣,也撰制诗钟谜陆续在本刊发表。

前几天在《谜汇》229期上看到了郑百川先生《拓展灯谜话诗钟》一文,认为:“(诗钟谜)确有别种体裁所不能比拟的优点,我们如能摒弃它那种谜底类目杂凑的毛病,摆脱谜面必欲律句的束缚。把一个难以处置的完整的谜底,分成两个各自成义的部分,用分咏的方法来消纳它,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并指出“荆棘塞涂的诗钟体谜要重行开拓,经过扬粕取精,才能得到新生,新生了的诗钟体很可能成为一条通达可行的谜路”等等。有些看法不敢苟同,提出与百川先生商榷。

诗钟谜的特色是诗钟的形式和灯谜的内涵,而诗钟形式的特色主要也就是平仄和对仗。不讲平仄,不见得能使诗钟“新生”;讲究平仄,也许尚能吸引少量爱好者。海内外目前至少还有几种刊物和网页,坚持不懈地提倡着,吸引了几十也许有上百人参与。即使在清末民初的诗钟鼎盛时期,撞钟者的数量恐怕也只有这些吧!诗钟(体)谜既然以诗钟为名,总得要名副其实,抽掉“律句的束缚”,就能不“荆棘塞涂”了吗?

的确有不少人对诗钟(谜)望而生畏,灯谜何尝没有这种情况!在公开猜射中,经常有人依面找底,谜面上有什么字,就去找同样有此字的谜底,经过解释之后,也会遇到说这种规定没有道理的猜射者,难道也因而去提倡“露春”吗? 《百川谜薮·谜病例话·面底相犯》中曾归结露春的原因有三:①初学者不知此忌,不晓回避;②一般作者创作时疏忽,以致无意相犯;③有些作者意在出新,故意冲规突法。诗钟中也经常有平仄不协的情况,原因应该是相同的,难道诗钟就可意在出新而冲规突法吗?

文章中,百川先生有两则自作的七言诗钟体谜:

(首都名 布宜诺斯艾利斯)
陈宫之计本应允,阴平空虚实可偷

(鲁迅诗 英雄多故谋夫病)
武松成名非一事,潘氏下毒乘有机

平仄均不协,应该是“意在出新”吧!即使举前人之作,亦是如此:

(曲牌,左传人各一 凤凰台上忆吹箫,西子)
倚楼人思秦穆女,卷帘人是吴宫妃

此作据说引自韩振轩《小琅环仙馆谜话》所载《燕泥香馆》诗钟体谜,前书未见过,但后者却为《中华谜书集成》所收,得以一见(这要感谢已故的郭龙春先生)。翻出来一看,该书所载是:

(曲牌 左人 凤凰台上忆吹箫 子西)
倚槛客思秦穆女,卷帘人是吴王妃

从平仄上来说,后录除下比末三连平外,其余是合格的;从灯谜角度来看,子西远比西子为佳。

至于说“谜底分成两个各自成义的部分用分咏的方法来消纳它”,这并不仅是诗钟谜所独有的特色,潮州的韵谜中也有类似之作,如谢会心《韵谜三百则》中即有:

(古书一句 不其然乎)
闻说康成读书处,至今剩有劫余灰

(切叶四声 知子至浙)
乍闻钟声惊午夜,停舟已说到钱塘

更有甚者,前几年流行一时的“仿词谜”,常把谜底分成一个一个的字分句扣合。我就曾以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全部主要官员名字为底,制作了二十三则仿词谜,几全是分成单字或双字扣合,有典扣,有拆拼,登载在《休闲副刊》第四期上。

诗钟谜开始时多以两不相类的事物为底,后来才出现一底割裂分扣。从灯谜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后者为佳,至少谜底一分为二的本身就是一般认为灯谜非有不可的别解;但并不能因而摒弃前者,它是从分咏诗钟本身直接继承下来,更有原味。诗钟谜与潮州的韵谜除了对仗之外,其他很相似。韵谜也有分扣两者的作品,《韵谜三百则》中就有:

(聊目)爱奴、瞳人语
料是个侬郎有意,故将眼底藉传情

以及

(病症名词)霍乱、伤风
一自汉家骖乘祸,编诗怕诵黍离篇

当然,这两例的谜目一致,与以往诗钟谜两题谜目杂凑不一样,但诗钟分咏题历来都要求不相类才好,诗钟谜承这一传统,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何况同类目的作品也不少。

一个谜种的存在,自有其特点和根源,也有其缺点。继承和发展是应该的,但发展似应保持其基本特色,否则不如新创一种。黄永文先生所创“钟谜”,就是吸取诗钟嵌字的特点,将题字分嵌于谜面及谜底,既不要讲究平仄,也毋须对仗,不是更好吗?        
 

(三) 

日前接到郑百川先生来信,告知《拓展灯谜话诗钟》原发表于1980年《澄江探虎斋谜刊》,后在2001年结集《百川谜薮》时收入,并加以按语,指明成文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一些看法,再次收入亦古人不悔少作之意。《百川谜薮》我处虽有,惜未细看,在《谜汇》不知为何未连按语重刊二十余年前的文章之后,我当是新作,故有上文之作,深引为憾,并表谦意!

言归正传,继续再谈诗钟谜吧!前文说到《燕泥香馆谜稿》大多是每句分扣一题,将题字分别从形意上进行描述;也有以一题分成两截,再以联句的上下比分别扣合,但数量较少。之后,刊登于《莺嘤社谜集·第一集》中王树端、翁麟声、张子铭等人的作品,则几乎全是一题分咏的诗钟谜了。王作佳者有:

(古女)曹大家
旧识此碑题自蔡 新辞有饭吃从黎

(聊目)钱流
酬庸赐建熔山厂 修禊欣开曲水觞

(聊目)种梨
天上麒麟原有价 人间兄弟让无多

(聊目)柳秀才
鳞鳞水映千丝活 淡淡人情半纸讥

翁作佳者有:

(聊目)山神
春笑秋愁冬似睡 梅疏菊瘦竹疑无

(聊目)素秋
万籁虚空鸥点白 一天风雨雁来红

(铎目)镜戏
似此须眉初幻世 笑他粉墨总登场

(铎目)盗帅
鸡鸣莫谓无封号 獭祭犹当有出身

张作佳者有:

(六才)落花满地胭脂冷
三月残红春已暮 六朝金粉井犹寒

(聊目)雨钱
沾泥朱屐三三径 傍砌青苔个个圆

这些诗钟谜的先驱者,大多生平无考;只有翁麟声,也就是翁偶虹,后来成为有名的京剧编剧家,程派名剧《锁麟囊》,就是这位翁老先生改编的。本期还转录有他介绍民国时期北派谜家活动情况的文章――《葡萄园》,值得一看。

上面所列举的作品,显然性质并不相同,比较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马步瀛之作有若两条相互对仗的北派谜,与后来流行于福建一带的双谜相似,只是双谜的谜底还须彼此成对,要求就更加严格了。而《莺嘤社谜集》中的作品,则是一题分成两截,分别加以描绘,有点类似于之后在潮汕流行的韵谜,只是要求必须对仗而已。从谜的角度来说,马作有若灯谜,多在字意别解及字形上下功夫,谜味十足;而王、翁之作则如谜语,着重于描绘,另有所长。而从诗钟的角度来说,虽然马作在立意、遣辞、对仗等方面都较佳,但终非“正宗”;而王、翁之作,尤以两字题,则是标准的分咏格诗钟。

韩英麟认为,马步瀛的作品是诗钟谜,故在《增广隐格释例》以此为例,但别人的看法就不一定相同了。


(四)

  谢会心认为这些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诗钟谜,因为从本质上说,它只是把灯谜的手法融入了诗钟,而本身原来还是诗钟而不是谜,故在《评注灯虎辨类·诗钟体》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谜有类于诗钟而实不然者,例如:

(诗经)曰止曰时
丘隅黄鸟 山梁雌雉

(卷帘格·诗经)景山与京
云里帝城 雨中春树

盖诗钟一法,必其谜底能自成二名词,始得以分咏出之。若上述二谜,或为虚字,或近泛指,其于分咏,殊为无当。舍运典以撮合不为功,此其所以乎诗钟也。”书中并举了几个诗钟谜的实例:

(卷帘格· 书经)明征定保
炎汉信都归涿郡 吴趋书画数衡山

上句是指汉时信都县归入涿郡,也就是后来的保定;下句的吴趋就是吴地之意,衡山是明朝文征明的号,故说的就是文征明。合起来刚好是“保定征明”,也是《书经》句“明征定保”的卷读。故此联既是用(卷帘格)射《书经》句“明征定保”的谜,又是以(保定·征明)为题的分咏格诗钟,故是标准的诗钟谜。又如:

(卷帘格·诗经)平陈与宋
和金计左误秦相  诛吕功高埒绛侯

上句是宋朝的事,下句说的是陈平,故合而成“宋与陈平”,恰好是“平陈与宋”的卷读。故作为谜是(卷帘格)射《诗经》句“平陈与宋”;也是以(宋·陈平)为题的分咏格诗钟。

(书经)大宗维翰
一统金瓯承艺祖 十年铁砚厄书生

谜底中“大”字系铃,转读为“太宗维翰”。艺祖,虽然唐高祖、宋太祖均有此称,但不论是何人,继承者都号太宗,故上句咏“太宗”是无疑的。下句咏五代时桑维翰事,两句合成了“太宗维翰”而切合题意,因此谢会心认为这也是诗钟谜。

  看来,谢会心是趋向于把《莺嘤社谜集》中那类的作品算成是正宗的诗钟谜,并还加上一个条件:谜底要能分截为两个名词。这种看法似乎有失偏颇,何必非要成为名词呢?这样一来,即便前所列举只有两字的谜底来说,也不能全都符合;因为分截成单字后,可能是名词,也可能不是。而像张子铭所作那则六才谜,则就更不合要求了;这条谜底所分成的两部分:“落花满地”和“胭脂冷”都非名词,而是短句。

  晚清有名的诗人和诗钟大家樊樊山,也有一则诗钟体谜,刊登在《北平射虎社谜集》中:

(百家姓)梅盛林刁
万树幽香浮浥浥 半山落叶响萧萧

无论从谜或诗钟的角度来看,都是佳作;但如按谢会心的定义,则要拒之于诗钟谜门外,因为“梅盛”和“林刁”都不是名词。严格地说,谢会心自己所举的第二例,也不合“标准”:谜底“平陈与宋”卷读为“宋与陈平”,分为“宋”、“陈平”之后,尚多一个虚字“与”无着落。   


(五)

  分咏诗钟是以两绝不相干的事物为题,“物”当然都是名词,“事”则就不一定了。有人主张题应以一事一物为正宗,此见解也有些道理,因为事物搭配,虚实结合,反差较大,容易见好。前人有以“昼寝”、“望梅”、“蚊雷”等为题,这些就非简单的名词。既然诗钟本身尚不如是要求,诗钟谜又何必非要“谜底能自成二名词”而作茧自缚呢!

  诗钟谜应该只要既具诗钟形式又有灯谜内涵就可,像马步瀛的作品,当然应该纳入;韩英麟就作如是观,故以马步瀛(绿珠·梁山伯)之作举为诗钟谜的范例。再如一些可以分拆且以诗钟形式表现的字谜,只要两部分各各成字,亦可视为诗钟谜。谢会心在《韵谜三百首》中刊登了一则“龁”字谜:

灵运登山宜着屐,子胥吴市寄吹箫

上下句分别用谢灵运折屐齿、伍子胥乞食二典隐射齿及乞,合而成龁。是字谜,但从形式上也是(齿·乞)的分咏格诗钟,故也可以看作是诗钟谜。

  这里很容易产生一个疑问:“龁”字谜本身是作为韵谜而制作的,谜面的形式是对仗工整的七字联句,究竟把它看成韵谜、联谜抑或诗钟谜为是?答案应该都可以。在科技领域中,两个学科之间往往还有模糊的边界存在,何况本身就没有建立明确定义的谜种之间,分不清是不足为奇的!作为韵谜来说,并不要求两句对仗,但对仗是不对仗的一个特例,总不能说因为对仗就不是韵谜!至于七字联句和诗钟,单从形式上来看,本身就无法分得清,更何况是联谜和诗钟谜了。

  谜人拟制分咏诗钟,往往喜欢用谜法切题,这在近年《新时代谜坛》和《休闲副刊》的钟作中不乏一见。我就曾在《新时代谜坛》的“难过·英雄(分咏格)”征作中做过:

鸟归却遇人亡日,花落又逢公在时

“难”根据《说文》的解释也是一种鸟,“过”是死亡,故上比扣合“难过”;再以花扣英以公扣雄,故下比是“英雄”。用的就是谜法,好坏不去说它,总得承认这是一则诗钟,也可以说是诗钟谜。但放在另外场合,则就是一则以对联形式出现的联谜。同样,前几天一时兴来曾以上期征作“零六”雁足格拟就一则诗钟:

四海一秦王定六,九州少汉国丁零

上下比的前四字为谜面后三字为谜底,王定六是水浒人名,丁零是汉时匈奴属国。这当然是诗钟,但也可以说是前面所说两种诗钟谜格式之外的诗钟谜,更合适应该说是联谜。

  在本刊早期的《与众乐乐》中曾辟有“锦屏求对”栏目,大多是谜与联的结合,出句与对句就组成了一则谜联,如:

信写相思书带草,人行踯躅步摇花

前四字是谜面,后三字则是谜目为花卉的谜底,应该说是联谜,但与上面“零六”诗钟比较,在形式上又有何不同?再如牛年的“锦屏求对”中还有:

去年相聚何天再,来岁重逢落日时

分别扣合“鼹”和“夤”字,同样可以说是联谜也可以说是诗钟谜     

(六)

比起诗钟来,从事诗钟谜制作者本就不多,在诗钟的鼎盛时期,仅不过只有马步瀛、王树端、翁麟声、张子铭等人。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特别抗日战争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连诗钟本身也日趋衰落,更何况是诗钟谜了。直至五六十年代,随着灯谜的兴盛,偶而可在谜刊上看到一些作品,选录数则列下:

(市名)秦皇岛市
谁知方外求徐福 欲觅瀛台现蜃楼

(电影)飞燕迎春
却慕双栖梁上鸟 更悲独伴中山狼

(国名)荷兰
夏月野塘君子操 春风幽谷美人魂

(中药)谷精子
碾成玉粒能充腹 配合卵珠便结胎

这些都是谜人之作,故多用谜法入联,从中表现出谜味盎然,但在遣词、平仄及对仗方面,个别处就略嫌不足了。而在诗钟界,却出现了另一类诗钟与谜相结合的作品。

据1983年陈尔熊在《谜汇》第八十四期上发表的《“诗谜格”诗钟与<七二钟声>》一文中称:六十年代,天津寇梦碧、陈机锋、张牧石三人,相呴相濡,苦中作乐,常聚首以诗钟相娱。并在传统的诗钟格式之外,有所创新,诗谜格诗钟即是其中之一。所谓诗谜格者,即是以诗钟形式与要求制谜。诗钟的题目即为谜目,所作诗钟联句即为二条灯谜的谜面。谜底与谜面的扣合,相当于诗钟的分咏格,同时也要求合乎灯谜之谜理,故是熔诗钟与灯谜为一体。其实此种诗谜格诗钟,也就是相类于前面介绍过马步瀛的作品,并且是仅限谜目未限谜底,制作起来应该自由得多。不过经过寇梦碧三人的提倡,从分咏格中分离出来,并冠以“诗谜格”的美名,使得这种形式得到了推广,并留下许多作品,现选录部分于下:

限词牌名

江上钓鱼惟此老(渔父) 厕中化彘是何人(戚氏)

一骑红尘妃子笑(荔枝香近) 半窗凉月旅人愁(秋思)

限书名

已遣乌衣为寄信(燕子笺) 更教红叶与通情(韩诗外传)

或北或南俱可达(史通) 无冬无夏始为佳(春秋)

限古僧名

眼中余子称谁氏(无可) 天下苍生误此人(道衍)。

澄心自可行虚白(怀素) 拔脚居然脱软红(无垢)。

就我所知,其实“诗谜格”之称,早已有之,张伯驹在《素月楼联语》中,对此亦有所记载:“又有诗谜格,如限词调名:

烟花明月吹箫夜 风雨重阳落帽时

射‘梦扬州’、‘龙山会’。限戏名:

故人西出歌声咽 大将南征胆气豪

射‘折柳’、‘阳关’、‘北诈’。限书名:

评量玉尺群芳谱 载取珊瑚聚宝盆

射《品花宝鉴》、《书画舫》。”

所谓“诗谜格”诗钟,应该也可以归入诗钟谜中。但仔细辨别一下,还是有所不同:一是以诗钟为体,一是以灯谜为体;一是诗人做的灯谜,一是谜人做的诗钟。两者的“味儿”并不一样,特别在“谜味”上,差异更大。不过,这也只能通过多看才能体会,是很难解释的。




「还没有人打赏,我来支持一下」

谜材网

真诚打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谜材标签: 猜制 是什么 特色 可以 诗钟
 编辑整理:谜材网 www.cdengmi.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时间:2008-05-02 08:34
 阅读 

 微信公众号:谜材网(cdengmi)
 版权声明:任何转载及复制,请注明谜材来自谜材网//不注明出处,谢绝一切转发及复制,请尊重整理人员的辛勤劳动!
 转载及复制,请注明出处!谜材网
 本文链接:http://www.cdengmi.com/dengmi/dmzl/654.html

顶一下[1]

踩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