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土音谜”考源辨误

  潮州赋体谜、潮汕方言赋体谜、潮汕方言俗语谜和潮汕土音谜是潮汕地区最有代表性的特色谜种,由于它们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灯谜趣味,所以深受潮汕民众的喜爱。近几年,潮汕谜界对“潮谜”的推广和研究颇为重视,许多灯谜内部刊物还开设专栏,载录地方特

  潮州赋体谜、潮汕方言赋体谜、潮汕方言俗语谜和潮汕土音谜是潮汕地区最有代表性的特色谜种,由于它们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灯谜趣味,所以深受潮汕民众的喜爱。近几年,潮汕谜界对“潮谜”的推广和研究颇为重视,许多灯谜内部刊物还开设专栏,载录地方特色谜作和发表相关谜文,如:揭阳市的《三江虎啸》、揭阳市榕城区的《榕城谜苑》、揭东县登岗镇的《虎山风》、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的《隆都谜花》等。所有这些,对弘扬潮汕乡土灯谜文化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因为史料文献的匮乏,我们目前还很难从掌握的资料中,来追溯各种特色谜种的根源,这是一件令每个关心潮汕灯谜文化的有识之士深以为憾的事情。

  潮汕地方特色灯谜族系当中,“土音谜”是文字表达难度最大的一个谜种。汕头灯谜名家鄞镇凯先生在《潮谜评析八百则》(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中,给“潮汕土音谜”下了一个比较完整和准确的定义,书中述云:“它以灯谜的创作手法,谜面语言以标准音规范化,加注‘土音格’,谜底以方言音别读或别解释义(很多谜底有音无字),妙趣横生,通俗易懂,文化层次较低的猜众尤乐意接受。”由于许多潮汕“土音谜”谜底的本义字十分偏僻,有的甚至是有其音而无其字,很难以用文字表述,所以大量脍炙人口的“土音谜”,只能凭借口头得以流传,或者依靠同音别字代替加标“土音”而载录于谜籍。

  关于“潮汕土音谜”的溯源,过去潮汕谜界有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大多数灯谜研究者认为:潮汕土音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为汕头已故谜家伍学恒(1921~?)先生所创。

  鄞镇凯先生所撰写的《潮汕谜艺》中首次公开指出:“潮汕土音谜,是七十年代初汕头市谜人伍学恒先生首创的。”(见该书第61页,花城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据鄞先生的回忆,伍先生所首创的“土音谜”谜作是“龙大伯(昆虫·土音)胡蝇”(笔者注:依谜面先扣合出“侯辰”。“龙”属“辰”;按周时的封爵制度为公、侯、伯、子、男,比“伯”大者为“侯”。潮汕方言中“侯辰”与“胡蝇”同音,故依“土音”的规则可得谜底“胡蝇”。潮汕人将“苍蝇”称为“胡蝇”),这则谜作在文革期间汕头市工人文化宫的内部会猜中展示。潮汕另一位灯谜名家,澄海张哲源先生的灯谜专著《阿源谜谭》(高雄漳州文虎基金会2006年10月编印)中,收录有作于2002年1月题为《同声异字“土音谜”》的谜文,文中指出:“潮汕谜坛自70年代以来,流行一种以潮州方言别读别解谜底的‘土音’谜。最初由汕头市资深谜人伍学恒先生,先行创作并推而广之。由于这类谜作谜意通俗易懂,用潮州话扣合妙趣横生,很受猜众的欢迎。80年代,汕头吴学云先生参加澄海谜艺交流会时,一则‘苦战廿四小时(猜用物)洗衫枋’(潮语洗‘有战斗’的意思,‘衫枋’谐音‘三班’)的土音谜,轰动当地谜坛,引发澄海的‘土音谜’热,一时竟相效尤,至今余韵犹香。”(见该书第237页)。上述的基本观点,向来为潮汕谜界同仁所认可。

  笔者在整理潮汕灯谜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土音谜”是由伍学恒先生所创的提法,确实是有失妥当的。所以,拙著《潮汕灯谜史》(见该书第183~185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中,对“土音谜”作出简单的阐述,并将“土音谜”起始于伍先生的观点给予否定。然而,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书中分析的东西并不多,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得闲瑕,将我所能掌握的“土音谜”相关资料整理,借助《隆都谜花》一角,向大家披露,让谜友们共同分享。

  汕头市工人文化宫工人业余灯谜组1977年1月编印的《灯谜知识浅谈》(学习班试讲稿)中,其第四部份《谜格》是由陈镇权和伍学恒二位先生共同撰写。《谜格》讲稿所阐述的谜格,分成六大类共计38种,每一谜格都列举有一则谜例,谜例全部没有标明作者,也没有进行简单的注释。《谜格》中的“梨花”(见该书第32页)词条下载云:“这一格谜底须读谐声,同韵异义,一般都是有音有字,能说能写。谜底字数不拘,可以全部谐声,其仅有一字二字谐声者,要标出一字梨花或二字梨花。附说明:现在农村常用一个谜格叫‘土音’的,是以本地方言为主,读起来无字可写,应与梨花格有所区别。”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关于“土音”谜的论述。讲稿中所列举的“梨花”一则谜例如下:

  岁终盘点(世界地名·梨花)慕尼黑

  【笔者注】谜面“岁终”拢意“暮年”,“盘点”意指“核(对)”。潮汕方言中,“暮年核”与“慕尼黑”的发音完全相同,故谜底依格可得出“慕尼黑”。普通话中“暮年核”读为“mùniánhé”,“慕尼黑”读为“mùníhēi”,二者发音仅“慕”和“暮”相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四个基本结论。其一:“土音”谜产生于文革后期(按:1972年5月后,潮汕地区群众性的灯谜活动才开始逐渐恢复)的潮汕农村,并非由汕头谜家伍学恒先生所首创。其二:“土音”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潮汕乡村常用的一个谜格,当时潮汕谜界通常使用“土音”与“梨花”二种谐音类谜格,来标示方言谐音谜作。其三:潮汕方言谐音谜作中,谜底有音有字的,须标明“梨花”格,而谜底有音无字的,须标明“土音”格,以示与“梨花”的区别。其四:“土音”谜产生后,汕头市工人文化宫业余灯谜组主要骨干伍学恒先生首次移植农村常用的“土音”谜,将其“胡蝇”谜在文化宫的内部会猜上展出,汕头市工人文化宫的灯谜活动在当时潮汕地区最为活跃的,伍先生对“土音”谜的推行,无疑是功不可没的。

  潮汕“土音”谜既非伍学恒先生所创立,然它到底起始于何时,为谁所创?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灯谜史料,我们一切还未得而知。但是,从前人留下来的诸多谐音类灯谜作品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这样的推断:潮汕“土音”谜是依据“梨花”、“白头”、“粉颈”、“玉带”等“高雅”叫法的传统谐音谜格嬗变而来,为了猜射过程中方便谜友识别,同时也为了使一般的猜众容易弄清谜格规则。故在长期的悬猜实践中,促使“通俗”叫法的“土音”格应运而生,以迎合广大猜众的需求。“土音”谜的产生,是灯谜艺术大众化、通俗化、时代化和多样化的充分体现。

  潮汕早期的谜语,较多地保留了老百姓的口头创作,它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受到潮汕方言的制约。早期的潮谜,语言表达上有浓厚的方言特点,格调也极富地方色彩,生动地反映了潮汕的生活习俗和民间风情。明清时期的潮汕灯谜作品,以方言“训音”为主,但都没有标明谜格。如:

 一生劳碌走天涯,冷雨淋身石头挨。

自恨嘴钝不中用,为利动身去又来

(人事)磨刀/佚名作

  【简注】此谜属“潮汕赋体谜”范畴,这谜种至今仍然保留方言训音的特色,谜面无须标明谜格。谜面首句意思是“平生受到折磨相当多”,简述之为“磨多”,潮汕方言中“刀”与“多”同音,首句叫响谜底“磨刀”。其余三句描述磨刀时的动作和目的。

 牛魔大王掠唐僧,海瑞噱饱目停停。

包公搜得阴间事,五娘画出公婆形

(潮汕俗语)夭饿鬼相/佚名作

  【简注】此谜属“训音诗谜”范畴,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富有潮汕特色的传统谜种,现在已基本没有人参与创作,目前大有提倡抢救的必要。“牛魔大王”指的是“妖”,潮汕方言中“妖”和“夭”同音;“噱饱目停停”即是“饿”;“阴间事”指“妖魔鬼怪的事情”,训出“鬼”字;“公婆形”指“相貌”,训出“相”字。

 不是鹤毛哔叽布,机白衫仔波罗裤。

街头巷尾遇着伊,小神小渎话散凑

(《千字文》句)宇宙洪荒/潮州翁松孙作

  【简注】第一句中的“哔叽(法语beige的音译)”,指的是一种密度较高的斜纹纺织品,首句训出“羽”,潮汕方言中“羽”与“宇”同音;次句所言“机白衫仔波罗裤”的原材料主要是用“苎麻”,故训出“苎”,潮汕方言中“苎”与“宙”同音;第三句意思指的是“相逢”,训出“逢”,潮汕方言中“逢”与“洪”同音;末句中的“小神小渎”是潮汕方言俗语,意思接近于“疯疯颠颠”,形容人言语行动轻狂或超出常态。“小神小渎”可训出“疯”字,潮汕方言中“疯”与“荒”同音。

民国初期,潮汕谜界出现了一股革新的潮流。1927年,在《影语月刊》创刊一周年的纪念会上,潮州谢会心先生倡导对潮汕传统“训音谜”进行改革,这一倡议得到与会同仁的普遍赞同。此后不久,谢先生的传世名作《评注灯虎辨类》(汕头市名利轩1929年出版)问世,书中“格式全卷”部分罗列常用谜格44种,分别举出谜例并阐明作法,使潮汕谜界对谜格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评注灯虎辨类》的出版刊行,标志着潮汕灯谜艺术的创作体系和理论体系已趋向完整,潮汕灯谜文化已经逐渐与国内主流灯谜文化接上轨道。《评注灯虎辨类·格式全卷》中,详细地介绍白头、粉底、玉带、梨花四种谐音谜格,这四种谜格的谜例(基本取自《浪墨》、《十五家谜契》、《橐园春灯话》、《邃汉斋谜话》等各家灯谜名著),除了能够确认其作者非潮汕籍人士之外,尚有四则谜作值得我们研究。这四则谜作如下:

  图奸未遂(四书句·白头)色不得也/潮州谢会心作

  【简注】书中谜例释云:“‘则,通韵作色’,故‘则不得也’可转读为‘色不得也’。”普通话中“则”读“zé”,“色”读“sè”或“shǎi”。潮汕方言中“则”念“zêg4”,“色”念“sêg4”。无论普通话还是潮汕方言,“色”与“则”仅是韵母相同,然此谜标为“白头”格,笔者存疑。

  落花无言(古人姓名·粉底)谢密/唐舜臣作

  【简注】书中谜例释云:“‘默,通韵作密’,故‘谢默’可转读为‘谢密’。”普通话中“默”读“mò”,“密”读“mì”。潮汕方言中“密”和“默”同念“mig8”。由此谜可断定,作者唐舜臣应为潮汕人。

  裙带官(四书句·玉带)是为冯妇也/佚名作

  【简注】书中谜例释云:“‘凭,通韵作冯’,故‘是为凭妇也’依格可转读为‘是为冯妇也’。”普通话中“凭”读“píng”,“冯”读“féng”。潮汕方言中“冯”念“pang5”;“凭”一般念“pêng5”,极少数地方念“pang5”。由此谜可断定,谜作者应为潮汕人。

  函致教育家(四书句·梨花)躬行君子/佚名作

  【简注】书中谜例释云:“由底句一一谐声通韵,转读‘恭呈文几’。……底句躬字,谐声为恭。行系八庚韵,通韵作呈。君系十二文韵,子系四纸韵,推而广之,则君可通于文,子又当通为几,如法构思,无不谐叶。”但是,此谜除“躬”和“恭”二字谐音外,普通话同读“gōng”,潮汕方言同念“giong1”。“行”与“呈”、“君”与“文”、“子”与“几”三组字,无论普通话还是潮汕方言,发音都有很大的差异。然此谜标为“梨花”格,存疑较多。

  虽然《评注灯虎辨类·格式全卷》中谐音类谜格谜例存在有一定的疑点。但是我们从“谢密”和“是为冯妇也”二谜,可以得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灯谜活动相当活跃的潮汕,就已经有了用粉底、玉带等谐音谜格来标示潮汕方言音别读或别解释义的灯谜作品。民国时期的此类谜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

  纸窗渐露东方白(四书一句·梨花)友谅/汕头许统勋作

  【简注】潮汕方言中“友谅”与“牖亮”同音

  子胥奔吴(《西厢记》一句·白头)车儿投东/汕头余香圃作

  【简注】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其父名伍奢。潮汕方言中“奢”与“车”同音。

  颓然卧前楹(幼学一句·粉底)醉人为瑞/汕头李鸣岐作

  【简注】潮汕方言中“瑞”与“睡”同音。

  尽管民国时期潮汕就存在用中原主流灯谜文化的谐音谜格来处理方言谜作的实例,但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大量民国时期涉及方言谐音扣合的潮汕谜作,一般情况下并没有标注谜格,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如:

  一元半元利(老爷名)五谷母/揭阳林悟生作

  【简注】“半元”即是“五角”,潮汕方言中“谷”有一读音与“角”相同;“本钱”即是“母本”,潮汕人简称为“母”。五谷母:潮汕民间崇拜诸神之一。

  命令接收海军(贬称谓)屎沟水勇/揭阳林悟生作

  【简注】抗日战争期间,揭阳老百姓贬称伪军队巡警为“屎沟水勇”。谜面的“命令接收”拢意扣合出“使……交(出)”,潮汕方言中“使交”与“屎沟”同音旧时潮汕人戏称“海军”为“水勇”。

  由此可见,潮汕的灯谜作品在吸收潮汕方言训音谜精髓的基础上,因受到中原主流灯谜文化(潮汕谜人称之为“外江谜”)的影响,经过不断的演变,至民国时期谜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期,潮汕谜作谜格的使用,尤其谐音谜格的运用,已经出现了新的情况,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了潮汕前辈谜人善于创新和发展的谜艺技能。

  建国初期,潮汕谜刊带谜格的谜作是比较稀罕的,从这一点体现出这时期潮汕谜界在谜艺传播上是重在普及的突出特点,对此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出潮汕谜人崇尚“无格胜有格”的灯谜创作观。这时期谜面标明谜格的方言谐音谜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全不见半点轻狂(诗品·粉底)吞吐大荒/汕头邱振宗作

  【简注】此谜载于1963年9月25日汕头市工人文化宫编印的《灯谜专刊》。谜面会意扣合得出“吞吐大方”,普通话中“荒”读“huāng”,“方”读“fāng”。潮汕方言中“荒”与“方”同念“huang1”。依格“吞吐大方”转读成“吞吐大荒”。

  旅行指南(食品·梨花)豉油/潮州陈宗德作

  【简注】此谜载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潮州谜刊。谜面“指南”意指“示”,“旅行”即为“游”。普通话中“豉”读“chǐ”,“示”读“shì”;“游”和“油”同读“yóu”。潮汕方言中“豉油”与“豉油”同念“si7iu5”。

  阐幽入微(潮州地名·梨花)名贤庙/潮州翁松孙作

  【简注】此谜载于1965年5月翁松孙先生著的《春灯佳会记》。谜面会意扣合得出“名玄妙”,普通话中“名玄妙”读“míngxuánmiào”,“名贤庙”读“míngxiánmiào”,二者中“玄”与“贤”读音不同。潮汕方言中“名”一念“mian5”,一念“mêng5”,“明”读“mêng5”;“玄”与“贤”同念“hiang5”;而“妙”与“庙”读音却有明显的差异。

  无论民国时期还是建国初期,潮汕的方言谐音谜作,都存在着利用传统谐音谜格来标示的谜例。这种现象是潮汕与外界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互相贯通,而逐渐趋向互相融合、互相兼容的产物。

  陈镇权和伍学恒二位先生共同撰写的《谜格》讲稿,是建国后潮汕地区专门介绍谜格的灯谜资料中,较早对外公开印行的一种。《灯谜知识浅谈》先后修改翻印了三次,印数累计多达5000余本,其中大量的谜册还分送给省内外灯谜组织,供各地开展基层灯谜活动时作为参考,它在国内谜坛影响力颇大。讲稿将“谜格”分成六大分类“梨花”分属第三类“谐音”,其它五类谜格分别为增损、离合、移易、隐蔽、关映。《谜格》讲稿可以说是对谐音谜格在潮汕方言谜中的运用,进一步理论化和专业化,并促使其在潮汕地区推广普及。《谜格》除介绍“梨花”之外,谐音类所阐述的还包含白头、玉带、粉底、夹雪四种谜格。这四种谜格的谜例中,白头、玉带、粉底三格的只能是用潮汕方言来谐音入扣。而夹雪格的谜例,谜底恰好可用潮汕方言谐音,也可用普通话谐音,这或许只是一个巧合。为了论述的方便,兹将这四则谜例全部列出,并分别加上简注进行说明。

  暗中搏斗(军事名词·白头)核战争

  【简注】谜面“暗中”会意“黑”,“搏斗”拢意扣合“战争”,依格“黑战争”转读成“核战争”。普通话中“黑”读“hēi”,“核”读“hé”。潮汕方言中“黑”与“核”同念“hêg4”。

  时刻紧握手中枪(宋词一句·玉带)几曾识干戈

  【简注】谜面会意得出“几曾息干戈”,“息”作“停止”理解,依格“几曾息干戈”转读成“几曾识干戈”。普通话中“息”读“xī”,“识”读“shí”。潮汕方言中“息”与“识”同念“sêg4”。

  众口一词(用物·粉底)话筒

  【简注】谜面会意得出“话同”,“同”字作“相同”理解,依格“话同”转读成“话筒”。普通话中“同”读“tóng”,“筒”读“tǒng”,二者同音不同调。潮汕方言中“同”与“筒”同念“dang5”。

  天下归心(《封建论》一句·夹雪)所伏必众

  【简注】谜面会意得出“所服必众”,“服”作“顺从”理解,依格“所服必众”转读成“所伏必众”。普通话中“服”与“伏”同读“fú”。潮汕方言中“服”与“伏”同念“hog8”。

  文革后期,潮汕灯谜活动迅速得到恢复,各地谜刊如雨后春笋,盛极一时。1977年底,澄海县(今汕头市澄海区)东里公社文化站编印的《灯谜集》,卷首也有介绍谜格,其中属谐音类的谜格,有梨花、白头、粉底、粉颈、玉带五种,每种谜格也仅列举谜例一则,并附有简解。兹列出如下:

  例:何姗姗其来迟耶(志目一·梨花)狐梦

  解:“狐梦”白水(同音)读为“胡慢”。

  例:惜分飞(三国人名一·白头)钟会

  解:“钟”白水(同音)读为“憎”。

  例:南极潇湘(志目一·粉底)竹青

  解:“青”白水(同音)读为“星”。

  例:以蔽恶也(成语·粉颈)阴谋诡计

  解:“谋”白水(同音)读为“蒙”。

  例:人皆仰望(三国人·玉带)诸葛瞻

  解:“葛”白水(同音)读为“渴”。

  上列五则谜例,除第一则中“狐”与“胡”在普通话中同读为“hú”外,其余谜底的各个“谐音”字普通话发音都不同,而这些字在潮汕方言中读音却是相同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至迟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潮汕各地谜人在处理“有音有字”的方言谐音谜作上,其谜格的运用已经基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

  海外潮籍谜人处理潮汕方言谐音谜作,其方法也跟潮汕本土相似。旅泰潮人灯谜作品集《湄江春灯录》(曼谷崇文印刷无限公司1961年出版)中,辑录普宁籍谜家庄笑生(1920~2002)先生所撰述的《谜格例释》(释谜格39种)和《谜格例释补遗》(释谜格19种)二篇谜格专论。文中谐音类谜格所采用的谜例,以及书中所收编的此类灯谜作品,基本也是利用潮汕方言来入扣的。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赘述。

  潮汕谜书谜刊中最早出现标明“土音”的灯谜作品,目前发现到的是1976年澄海县隆都公社编印的《隆都会猜谜集》。1976年春节,澄海县(今汕头市澄海区)隆都公社在后溪大队举办全公社性的灯谜会猜,此活动还邀请了汕头张石侬、胡寄云、丘振宗、伍学恒、郑韶南,以及隆都周边地区的谜友参加。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潮汕地区较为大型的谜艺交流活动。会后编印的活动专辑,收录隆都谜人的“土音”六则。谜作如下:

  西城退敌(军用品一·土音)炸弹/许自宜等作

  【简注】谜面“西城退敌”是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空城计”的典故,可会意扣合“诈弹”。潮汕方言中的“诈”与“炸”同音。

  玩具商店(乐器名一·土音)洞箫/陈万青作

  【简注】“玩具”为儿童用物,拢意“童”;“商店”拢意“销”。潮汕方言中“洞”一音读“tong5”,与“童”同音;“销”与“箫”同音。

  “杨柳千条尽向西”(农产品一·土音)番葛树/许孟雄等作

  【简注】谜面为唐人刘方平《代春怨》诗句,此谜承上句“庭前时有东风入”扣合,拢意得出“风刮”;“杨柳”为“树”。潮汕方言中“风刮”与“番葛”同音,潮汕人将“地瓜”称为“番葛”。

  “惟解满天作雪飞”(农事一·土音)□番葛/许孟雄等作

  【简注】谜面为唐人韩愈《晚春》诗句,诗作写“柳”,谜面拢意扣合“风刮”。潮汕方言中“风刮”与“番葛”同音;谜底中的首字读“liu2”,潮汕方言中有音无字,其发音与“柳”字相同,“挖、掘”的意思。

  狂飙卷起黄埃滚(饲料一·土音)番葛藤/余昌钊作

  【简注】谜面中的“狂飙卷起”指“风刮”,“黄埃”即“尘(土)”。潮汕方言中“风刮”与“番葛”同音,“藤”与“尘”同音。

  透明索(口头语·土音)无色神/余昌钊作

  【简注】“透明”拢意“无色”,“索”即为“绳”。潮汕方言中“绳”与“神”同音。潮汕方言俗语谜一般不标注谜格,此谜情况较为特殊。

  相当有意思的是,《隆都会猜谜集》还收录有另外三则不标示为“土音”的谐音谜作,它们分别标示为白头、梨花和粉底,其中二则谜作为余昌钊先生所作。同一本谜集,同一灯谜作者,在处理方言谐音谜作上标示谜格的手法却不相同,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为儿望穿秋水待父亲(志目一·白头)董公子/许萍作

  【简注】谜面会意得出“等公子(公之子为父)”。潮汕方言中“董”一音读“dang2”,方言中一音读“dang2”而无字可写的,有“等待”的意思。

  清蟾朗照枝头鹃(青果名一·梨花)月林檎/余昌钊作

  【简注】谜面会意得出“月临禽”。“月临禽”与“月林檎”普通话及潮汕话读音都相同。

  馥郁名花笼碧纱(用物一·粉底)香皂/余昌钊作

  【简注】谜面会意“香罩”。普通话中“罩”读“zháo”,“皂”读“záo”。潮汕方言中“罩”与“皂”同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潮汕早期并没有“土音”谜,当时的谜人用梨花、白头等谜格来标示“读起来有字可写”的方言谐音谜作。最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土音”谜应运而生,但最先定名“土音”者目前还无从查考。现在从搜集到的早期“土音”谜中,我们可以发现,用“土音”标示“有音无字”的方言谐音谜作仅是“惟解满天作雪飞”一则,这与《谜格》讲稿上所述有一定的出入。伍学恒先生应邀参加1976年的隆都会猜,而《谜格》大约一年后才问世,讲稿中所说的“现在农村”是否受到谜会的影响方有如此说法,我们不得而知。

  隆都人杰地灵,清末时就已有谜事的记载,当代的灯谜活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名家辈出。从当今掌握的资料,“土音”谜与隆都有着密切的关联。祈盼隆都的谜界师友,能够提供“土音谜”更为完整的资料,我们相信“土音”的溯源问题定会早日迎刃而解。

 

 

本文收录入《隆都谜花》(18)




「还没有人打赏,我来支持一下」

谜材网

真诚打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谜材标签: 潮汕 潮州 土音谜 考源 辨误 赋体
 编辑整理:谜材网 www.cdengmi.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时间:2008-12-01 21:19
 阅读 

 微信公众号:谜材网(cdengmi)
 版权声明:任何转载及复制,请注明谜材来自谜材网//不注明出处,谢绝一切转发及复制,请尊重整理人员的辛勤劳动!
 转载及复制,请注明出处!谜材网
 本文链接:http://www.cdengmi.com/dengmi/dmzl/702.html

顶一下[6]

踩一下[0]